Skip to content

易学源流


远古、周

伏羲 伏羲是华夏太古三皇之一,生活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。伏羲首次发明了八卦,八卦衍生《易经》。

神农 神农即炎帝,三皇五帝之一。《周易》之前有两个版本的易经:《连山易》《归藏易》,前者为神农所创。

著《连山易》。神农时期出现了第二个后天易“重艮易”,又称《连山易》,约有80000字。其后又出现了第三个后天易“重坤易”,即《归藏易》。再后来出现了第四个后天易“重乾易”,即《周易》。这些后天易揭示的都是局部规律,只能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发挥作用。《连山易》其名初见于《周礼》。但《连山易》与《归藏易》都已失传,它们已成为中华文化的千古之谜。也有一说认为,这两本书的核心思想已经被包容在《周易》之中,没有独立存在的必要了。

黄帝 黄帝为中华民族始祖,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,生活在距今约五千年前。《归藏易》为黄帝所创。

著《归藏易》。黄帝对“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”进行了重新演绎,在《连山易》的基础上创造了“重坤易”,又称《归藏易》,有4300字。与《连山易》由艮卦开始不同,《归藏易》由坤卦开始,象征“万物莫不归藏其中”,引申为人类文明以大地为根,万物皆生于地,终于又归藏于地。《周礼》说:“太卜掌三易之法,一曰连山,二曰归藏,三曰周易。其经卦皆八,其别皆六十有四。”意思是说《连山易》《归藏易》《周易》是三种不同的易学理论,但都是由8个经卦重叠出的64个别卦组成的。

周文王 《周易》为周文王所创。他在被囚禁时根据伏羲的研究继续演绎,发明了文王八卦和文王六十四卦。

著《周易》。周文王在狱中研究易学时发现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,原有的《归藏易》对规律的揭示显现出越来越大的局限性,于是他结合时代特征建立了以乾卦为首的后天易《周易》,创造了新的八卦体系“文王八卦”,又称“后天八卦”,与伏羲发明的“先天八卦”相对应。一般认为,易学以“先天八卦”为体,以“后天八卦”为用。在周文王之后,周公又为《周易》的各个爻添加了爻辞,《周易》正文部分由此完成。后来,人们逐渐将《周易》称为《易经》。

周公 周文王之子。一般认为,周公为《易经》六十四卦的三百八十四爻添加了爻辞。

孔子 孔子在《周易》后加注易传,后来易传被称为“十翼”。“十翼”被后人视为《易经》的导读资料。

著《易传》。《周易》产生后,很多学者对其作注。其中最有名的是孔子汇编的论文集《易传》。《易传》共7种10篇,分别是《彖传》上下篇、《象传》上下篇、《系辞传》上下篇、《文言传》、《说卦传》、《序卦传》和《杂卦传》。自汉代起,它们又被称为“十翼”,被视为学习《周易》的必备导读本。

张良 秦末汉初的军事家,精通易理,把周朝姜子牙所传的“奇门遁甲”精简为现在我们常用的用法。

董仲舒 西汉思想家,发展了《易经》思想,提出“天人合一”“天人感应”等理论,促进的了易学的发展。

京房 发明了“六十四卦纳甲法”,被后世称为“京氏学”,对易学发展有极大影响。

著有《京氏易传》。历史上有无数学者终其一生研究易学,只有《京氏易传》一书以作者名命名,享受连孔子都没有的待遇。从易学史上看,从伏羲画八卦创建易学,至周文王为第一变,至孔子为第二变,至京房为第三变,每一次转变都使易学展开一个新的领域。京房的《京氏易传》使象数易学达到一个巅峰,而后的象数易学历时约300年(前50年~240年),到王弼才终止。此书中将六十四卦分为八宫,重排卦序,独创的纳甲法(六爻预测法)沿用两千年而不衰,至今无人超越。

孟喜 以六十四卦分配气候,以“卦气”学说解读《易经》。他的易学与京房合称为“孟京易学”。

郑玄 注《易经》,把象、彖与经文合在一起,提出“五行生成说”与“爻辰说”,对后世影响较大。

魏伯阳 著《周易参同契》,借《易经》爻象论述道家的丹道修炼之理,是世界上最早的丹道理论著作。

著有《周易参同契》。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丹道文献,被誉为“万古丹经之祖”,在道教史与古代科技史上都有重要地位。魏伯阳融汇《周易》《黄帝内经》《阴符经》《道德经》思想,认为易理与丹道相通,所以能用《周易》解释丹道,这对道教修炼产生了重大影响。全书约6000字,基本是用四字或五字一句的韵文写成的,借《周易》爻象论述丹道修炼之法。所谓“丹”,指人身体内部的能量流。该书用符号作为表意手段,如“坎离、乾坤、日月、阴阳、五行、父母、夫妻、男女……”这些概念都与其本义无关。

三国、两晋、南北朝

虞翻 发明“月体纳甲说”“卦气说”“卦变说”等,与京房所创的“纳甲法”并称。

诸葛亮 精通易学众多分支,创作“八阵图”,用于排兵布阵,相传此阵法有周天365种变化。

郭璞 除家传易学外,还承袭了道教的术数理论,是两晋时代最著名的方术士,擅长多种奇异的术法。

陆绩 通晓天文历法,对易学有精深的研究。曾作《浑天图》,注《易经》,撰写《太玄经注》。

王弼 少年天才,一改汉人烦琐的方法,不用象数,而用老子思想解易。其易学体系庞大,内容深奥。

著有《周易注》。此书尽扫先秦、两汉易学的腐迂学风,在学术上开一代新风,史称“正始玄风”。书中不用象数,而以老子思想从哲学高度注释《周易》,建立了体系完备、抽象的哲学,把象数之学变成思辨哲学,这是《易》学研究史上的一次飞跃。有人如此评价:王弼在哲学上奏出了时代的最强音,虽然他23岁便去世,却照亮了整个时代,指明了魏晋玄学的理论航向,对以后中国思想史的发展有深远影响。

萧衍 将易学与佛理结合在一起,以佛理解易经,以易经解佛理,著有《周易大义》等书。

隋、唐、五代

孔颖达 继承而突破了王弼易学。依据《易传》对《易经》进行解释,重新肯定了象数易学的价值。

著有《周易正义》。唐太宗为统一经学,令孔颖达主持撰修《五经正义》,对南北朝以来的义疏进行整合。《周易正义》为《五经正义》之一。三国的王弼和晋朝的韩康伯均为《易经》作注。孔颖达采用这两人的《周易注》,逐句疏解。他从王弼易学的原则出发,吸纳了汉易象数学方法,继承了王弼易学,又突破了王弼易学。采纳了很多两汉以来象数易学的思想,重新肯定了象数的价值,表现出象数、义理兼顾的特点,对后世有很大影响。

憎一行 唐代最著名的天文学家,对历法有极大贡献,创造大衍历,被称为“历千古而无误差”。

袁天罡 天文学家、星象学家,著有《六壬课》《五行相书》《推背图》《袁天罡称骨歌》等。

李淳风 天文学家、数学家,他和袁天罡合著的《推背图》以其预言的准确而著称于世。

李虚中 所著的《李虚中命书》是四柱命理的里程碑,首次让命理学登上学术宝殿。

孙思邈 大医学家,提出“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”,以及“易具医理,医为易用”等观点。

陈抟 公布多张易经图示,把老庄思想、道家方术、儒家思想、佛家观念融归一炉,史称“陈抟老祖”。

周敦颐 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,作《太极图说》等,把世界本源当做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。

邵雍 继承陈抟的思想,创立的“先天象数理论”,以数建立起庞大的易学思想体系,贡献卓著。

著有《皇极经世》。“皇者大也,极者中也”,以“皇极”命名,意为以最大的规范来经纬世事。书中创立了以“元会运世”为时间单位的理论。129600年为一元,为人类的一个发展周期,每元12会,每会30运,每运12世。“元会运世”各有卦象表示,只要洞其玄机,天地万物的生命运程皆了然于心,朝代兴亡、世界分合、自然变化皆可先知。此书所测之事始于公元前2577年,止于公元1023年,跨度为3600年。其中有人事标注者始于公元前2357年,止于公元963年,即邵雍所谓的“中间三千年”。这3000年的历史大事记与《资治通鉴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,都纠正了前史中的一些错误。

张载 程颢、程颐的表叔,与周敦颐、邵雍、二程合称北宋五子。建立了“气”为核心的易学思想。

程颐 与其兄弟程颢创立了“天理学说”,将易学发展到新高度,集义理派之大成,使义理派向儒家转变。

朱熹 集北宋以来易学之大成,其哲学体系的核心是“理”,认为理重于气、先于气。

著有《周易本义》。朱熹认为《周易》是卜筮之书,著《周易本义》是要还《周易》的本来面目。较之以往的易学著作更接近《周易》的本义。

元、明、清

刘伯温 通经史、晓天文、精兵法。他以易学术数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,驰名天下,与诸葛亮并称。

来知德 继孔子后用象数结合义理注释《易经》取得巨大成就的第一人,其成果有“来氏易”之称。

用了30年完成《易经集注》。是继孔子后将象数结合义理注释《周易》取得巨大成就的第一人,因此被称为“夫子”。书中以象数阐释义理,以义理印证象数,纵横推阐,为学易者洞开了门户,使失去了一千多年的象数又回到了原处,震惊易学界,《易经集注》因此被称为绝学,来知德的易学也因此被称为“来氏易”。

王夫之 批判了从周敦颐到朱熹所坚持的唯心主义理学,他的唯物主义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的顶峰。

黄宗羲 在象数易学上有独到造诣,一生著述多至50余种,多有创见,影响了整个清代。

沈孝瞻 对命理学的贡献较大,属于命理学书房派,重于命理学的理论研究。著有《子平真诠》。

尚秉和 提出解易新思路:“未学易、先学筮”,对象数易学贡献非常大,著有《周易尚氏学》等。

著有《周易尚氏学》。《周易尚氏学》是对《周易》全文的注释,是象数学派的经典著作。作者继承象数学的传统,认为卦爻辞皆由象而来,故重在以象解易。深入研究《周易》内外卦象、互象、对象、正反象、半象等一百多种卦象的规律,提出解易的新思路,多有创见,推崇“未学易、先学筮”。自民国以来,此书的易学理论影响巨大。